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一、甘草干姜汤
甘草四两(炙)12g中药小故事——甘草
干姜二两(炮)6g中药小故事——生姜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二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心烦脚急理须明,
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
热因寒用奏功宏。
二、芍药甘草汤
芍药四两12g中药小故事——芍药
甘草四两(炙)12g中药小故事——甘草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上二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甘四两各相均,
两脚拘挛病在筋,
阳旦误投热气烁,
苦甘相济即时伸。
三、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
(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6g中药小故事——甘草
芒硝半升15g中药小故事——芒硝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上三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调和胃气炙甘功,
硝用半升地道通,
草二大黄四两足,
法中之法妙无穷。
四、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6g中药小故事——甘草
干姜一两半 4.5g中药小故事——生姜
附子一枚9g中药小故事——附子
(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15g(一枚,先煎、久煎一小时,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9g。
生附一枚两半姜,
草须二两少阴方,
建功姜附如良将,
将将从容藉草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广义的伤寒。
小便数:小便量次增多。
本条言太阳少阴中间证,若治之不当可转化为少阴证或阳明证的情况。脉浮、自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为少阴虚寒证。
按仲景的经验,凡表证又兼里虚寒证,其治疗步骤,当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或表里两治用桂枝加附子汤。如先攻其表则为治法之逆,故云“反”“此误也”。
这样治疗会使病情完全转化为少阴证,更出现厥、咽中干、烦躁吐逆等变证。此种变证,因误攻其表,致使阳虚阴也虚,是一个以阳虚为主,阴阳两虚的证候。
治法上当分别缓急,先试与甘草干姜汤辛甘扶阳,得阳复,再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复阴。其阳复的标志是厥愈足温,其阴复的标志是脚挛急缓解。
若误攻其表之后,病情不是从寒化,而是从热化,不是转少阴,而是转阳明;或者经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治疗之后,转入阳阴,出现阳明热实,胃气不和而谵语,可试与调胃承气汤泄热治疗。
此证误攻其表已属逆治,如一误再误,重发汗,复加烧针,证候完全转入少阴,则非甘草干姜汤力所能及,应用四逆汤急温回阳。
主症:恶寒,自汗出,四肢不温,烦躁吐逆,咽干,脚挛急,小便数,脉浮虚。
恶寒、自汗出、四肢不温、吐逆而不发热,是阳虚见证。烦躁、咽干、脚挛急是阴虚见证。故与桂枝汤证的恶寒、自汗必兼发热,且无四肢不温等症不同。
本证小便数与消渴病小便数有别,后者必伴口渴、多饮。本证小便数与淋证小便数亦不同,后者必定小便频急淋漓涩痛。
阴阳两虚,升降悖逆。
本证属于多个病理层次阴阳升降失调形成的整体反应性证候,不同的病理层次其阴虚和阳虚的程度是不同的,但都属于减弱性失调。
在表,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寒凉性引起恶寒,弱势的阳的外固性不足,产生自汗。
在中焦脾胃,阴大于阳,弱势的阳不能温煦四末,故四肢不温;不能温化水谷,使胃气不和而吐逆。
在下焦肾、膀胱,阴大于阳,阳的升温性、动性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故小便数。
阳虚阴也虚,在心肺肝,阴小于阳,弱势的阴的沉降静性不足,致使弱势的阳的虚性上升性、动性引起烦躁、咽干、脚挛急、脉浮虚。
总之,是一组阴阳交错,升降悖逆的复杂证候。
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