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的一点零碎思考

擅长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1218/5941903.html

伤寒论82条真武汤: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脐下悸,目眩,身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这条应该是内有水饮的人外感发热时采用了麻黄汤发汗导致的坏病,水饮上逆导致目眩、身闰动、头晕目眩快站不住的样子了,也称为水奔,即水气上冲类型的奔豚证。胡老说的如果内有停水的话不能发汗,发汗不解。要先去除水饮,这种本来应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或五苓散之类的。因为发汗激动里水后变证百出,这个82条就是水气上冲的症状描述,在这里用真武汤来随证治之。

类似的还有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也是有水发汗后的变证,这个呢只是水气要上冲,因此用苓桂枣甘汤来治疗。

真武汤是误发了内有停水的人的汗,导致的变证,真武汤方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寒化加了附子又因为有停饮去甘草而成。但既然是寒化证这里面为何保留芍药而不加干姜?

不加干姜可以理解为里没有寒,从后面下利加干姜去芍药可以看出来,但这里为何保留芍药?

看了神农本草经对芍药的说明大概明白了,芍药也利去水气,并且利小便,里不虚寒,那么保留芍药就可以理解了,而在本方中有附子,附子可以加强身体机能,和茯苓白术配伍可以增强利水作用,而芍药微寒可以佐制其热性避免过于亢奋导致的副作用。

这里面为何把桂枝去了呢?不是还表不解吗?我认为这就涉及到伤寒论里面包含的一个重要原则:平衡原则。按我对伤寒粗浅的理解总结起来其中隐含有两条大的原则,一是顺势原则,二是平衡原则

顺势原则包括:顺应抗病趋势、顺应生理趋势

平衡原则包括:津液平衡、寒热平衡、能量平衡、身体机能平衡,顺势原则决定了治法是否正确,顺应抗病和生理趋势用药就是正治,违反抗病和生理趋势用药就是逆治,逆治会带来身心损害。

平衡原则决定了治疗是否会起效,没有顾及到平衡原则的话大部分时候治疗都将是乏效或无效的,必须优先照顾身体失衡的纠正。而真武汤证是水液平衡失调,那么按照平衡原则首先重要的是要纠正水液平衡,那么解表自然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去桂枝,仅仅保留生姜。而且真武汤证因为已经偏寒冷了,因此考虑寒热平衡要加附子。

还有一个原因桂枝加生姜有强烈的将水液调往体表肌肉的作用,这就是桂枝汤里面桂枝+生姜+甘草的作用,桂枝并不能直接发汗,但它有助于增加新陈代谢水平,并把津液调往外部,而真武汤是内里有水饮泛滥导致的变证,这时的主要着力点应该要去除里面的水饮,用药的力量和方向是向里的,用白术茯苓芍药利水,用附子提振身体机能增强利水能力,用生姜化饮止呕止逆,桂枝的作用位置主要在于表,这里的问题主要在里,因此去桂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是如此。药物的作用有方向,方向包括寒热不同也包括趋向不同,是往外还是往里,是上还是下,还有作用部位也有不同,要根据不同病症状态进行取舍,有时需要相互牵制,有时需要形成合力,我在想这可能就是一个“大方”几十味药往往无效的原因,大方里面的药物太多了,各种方向的都有,很难对证啊。从这个角度看经方是要加减的,因为完全对条文的方证的情况是很少的,但加减一定要理解仲景制方的原则。那么为何同样利水的五苓散里面却有桂枝?苓桂术甘汤里面的桂枝又是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我将在另外专门讨论桂枝时进行讲述。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82/这两条条文代表了真武汤证的两种不同的形成路径,82条是误发汗误治导致的,条是疾病的正常发展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z/234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