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
(1对1中医咨询,发定位地址,中药复方)
今晚,小编特邀郑宪医师,一起来聊一聊中医经典方“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方。许多中医师,在门诊中,碰到外寒感冒的病人,常用的方子就是“小青龙汤”。
在什么情况下,中医师会运用小青龙汤呢?
一、外寒感冒
1、怕冷发热
2、头痛、身体痛
3、身上不出汗
此时,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跟前几天推的“麻黄汤”,症状一模一样呢?不也是外寒感冒?不也是无汗吗?
这里,小编特地请教了郑宪医生。“小青龙汤”和“麻黄汤”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1、是否有白痰
小青龙汤用于咳喘,痰稀,白痰多,胸涨、干呕、浮肿;
麻黄汤则用于咳喘,无痰;
2、麻黄汤是基础方,小青龙汤是加减方
麻黄汤总共就4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小青龙汤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增加了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方子中,半夏在于清热化痰,而干姜用于真寒。(有热证的话,去掉干姜)
如果是感冒后期,疾病已经从表入里,出现了黄痰,那么,以上两个方子不用,一般建议用清热的“银翘散”等。
二、喘证
化痰平喘,适合无喉鸣音的喘证,如果是喉咙有痰,因痰而喘的话,要去掉麻黄、细辛、干姜。
小青龙汤名片
歌诀: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麻黄(去节)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甘草(炙)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洗)9g。(切不可自用,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作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
君药: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臣药: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佐药: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使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郑宪
助理医师
(脾胃科)(骨伤科)(针灸科)
诊疗范围:脾胃病、皮肤瘙痒,失眠及各类骨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周一下午、周一晚上、周二上午、周二下午、周三下午、周三晚上、周四上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周五下午、周六下午、周六晚上
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