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山
每个人心中往往都有一座山,或巍峨雄壮,或低矮葡匐。这山可能就在老家屋前屋后,在你低首仰头间映入眼帘,而当初的不经意,往往可能是以后的*牵梦绕。这种感觉,在我又一次登临老家千善乡的三峰山时,尤为强烈。
老家多山,重重叠叠。
老家位于三峰山山脚,老屋背后就是重重叠叠的山,而重叠 处,就是三峰山;在童年的眼中,那简直就是高耸入云。读书初中,学校就在山脚平旷处,目力所及,依稀可见通向山顶路径。常听人说,登顶可远远望见县城;去三峰山的路上,谁若能认出一处石头上的字,就可得一窝金鸡仔;也曾有传言,三峰山有*金矿藏……不由心生向往。但山看起来离的近,真正走的时候却离的远,即所谓望山跑死马呵。
少年心事当拿云,“一心只想往前飞”。尽管山路并不短,但从山脚到山顶,一路飞快,飞快的上山,飞快的下山,一气呵成,感叹了句“真高啊”!确实“真高”,三峰山尽管只有米左右,但丝毫不影响在少年心中那“高山”的感觉——珠穆朗玛峰只是脑海中一个名词而已。
那山真高,因为年少。
再次登临,已是多年后。时值初冬,遁着基本上是古驿道开辟出来的山道登临——三峰山位于千善乡东面,古有驿道通其顶而往水南去福建。山路并不陡峭,时直时弯,两边青松挺拔、杉木耸立、枫叶灼灼,或修竹依依、茅草牵衣,或鸟声啾啾、清风徐徐……初冬的三峰山,有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地展现在眼前,五步一景,十丈一画。一路的乌饭子、冬青子、五香子、野板栗、映山红等等野果山花,让人大饱口福,那酸酸甜甜的味道勾起人们久违的记忆。
在欢声笑语中到了山顶。山顶就在三峰山紫府宫道观的后面,较为平整,面积较大。山顶翠竹密立,密集的程度到了有些地方难以有空间立脚,山顶围绕着一圈山寨石墙——古时,这儿曾是山寨。山寨只余石墙,尚还完整,约二人高,有石门,石门上半部已坍塌。寨人不知何处去,惟余石墙诉沧桑。
站在离山顶不远的紫府宫纵目远眺,只见群山远则郁郁苍苍,近而色彩斑斓;或道路如带,曲折蛇行;或房舍点点,星罗棋布;稻田金*,随形就势……同伴们也兴奋不已,“指指点点”,颇有指点江山之感,在努力分辨哪方是哪儿,尤其是想要分辨出哪儿是县城,但实在是目力有限,山高也有限,想要看到“远方”的县城,难度极大,至多不过是一方位而已。倒是到了山顶,还不忘找刻有字迹的石头,想要找到那一窝金鸡仔。
此番登临,距前 一回已有三十来年。
这些年登过一些山,譬如*山、泰山、庐山……这些山美则美矣,但却是“别人家的孩子”,有如飞鸟从天空掠过,难以留下点痕迹,至多不过是些照片表明“我到此一游”,“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三峰山于我而言,总是长久地在心中占据一角,平时不显山露水,但想起时,却令人倍感亲切。对于离乡回乡来说,那是一个地标,远而不见是相离,渐近而见是重逢。三十年来,每每回老家,尚未到达,但三峰山却已远远在望,犹如灯塔,牵引着归航。
但凡登高,总惹人思绪无限。毕竟,世事重重叠叠山,人生弯弯曲曲路。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感叹:“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王安石也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说:“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谩嗟荣辱。”而此番登,却断然不会有“归思难收”之感,因为已在“故国”,是重逢。是故常怀再次登临意,而今一尝夙愿矣。
此番登临,一尝夙愿。
下山时,脚膝盖疼的厉害,走的蹒跚,想起以前登临时的一路飞快,不由心生感慨;看着同行的小年轻快步如飞,不禁心生羡慕。想起几年前,和父亲有事要去一座小土山上面,父亲都已不能胜任,都要拉一把。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劳累了正如一辈子,拉扯着一家子人走过几十春秋,而现今连平常的走路都艰难了。苍天何其不仁啊。
父爱如山,山般厚重。
几番登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金鸡仔,但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靠山吃山”, 不只是一句空话,大山能馈赠人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岂止是一窝金鸡仔的价值啊。
岁月不居,时不同往。
现在已不是传统的靠山吃山单纯的索取的时代了,封山育林保住绿水青山,嫁接柑橘求新求变走上致富路,修通道路进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集镇改造一河两岸建设宜居新乡镇……太多的有为,理念的转变,围绕这方热土,这方青山绿水做文章。这雄崌在千善乡东部的三峰山,这大好的绿水青山,又何尝不是金山银山呢?生于斯,长于斯,比谁都热切的渴望着这方水土发生着改弯,变的山更美、水更美、境更美、居更宜。
作别三峰山,每个人都有来处与去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这山或独处一隅,默默无闻,但这绝不影响在你心中的地位。
而三峰山,就是我心中的那座山。
闲说《论语·侍坐》:都是人才啊!
先秦某个日子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排排坐,都侍坐于孔子身边。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年纪:孔子这个时候年纪大约60左右,以60岁算,子路这时为51岁、曾皙54岁、冉有31岁、公西华18岁。
这是老中青三代汇于一堂啊!
这五个爷们坐在一起,很有意思啊。
一、孔子说:同学们,我们来聊聊人生
这五个爷们排排坐,不吃果果,那在干嘛呢?
他们当然是在谈妹子啊,啊啊啊,不不不,他们在谈人生,在谈理想!原文讲: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在说寂寞啊,郁闷啊,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看看,妥妥的在谈人生理想嘛。
年纪相差如此悬殊,按道理讲,这个理想很难谈得起来啊。
子路、曾皙都50多岁了,算是老年人啊,按理说他们的理想是安度晚年,每天能吃好睡好广场舞跳好身体健康就好了;冉有31岁了,放在今天,大概率是大龄未婚青年,这个时候的理想是找个妹子结婚啊;公西华18岁,应当正奋战在高三的题海战术中,会抬着茫然的眼说理想是什么?当然是考北大考清华啊!这还用问?厉害了,我的华!——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
但孔子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硬是生生地叫老中青三代都谈论起人生的理想,并且惊人的一致。
二、子路说:我要去打仗
子路一听老师说要谈理想,激动地脸红脖子粗,嗷嗷叫地站起来,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肱二头肌,耶,而后大声道:“我要去打仗!”原文讲: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一看,果不其然,又是这个臭小子 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于是奖励了他一个微笑——“夫子哂之”。
孔子为什么要“哂”他呢?
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意思就是说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奖励了他一个微笑。
原来子路那番话讲的意思是: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队来侵略他,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看看,这个国家内忧外患的,子路讲,我一到任,我就首先打仗,把敌人砍死,而后收拾旧山河,给我三年时间,我能超英赶美!
这番话充分表达出子路是一个好战分子,是一个率真之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给趣味之人!
厉害了,我的由!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以*事、勇力见长。据说子路 次见孔子的时候,孔子问:“汝何好乐?”子路直接回答:“好长剑。”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看看,子路说:我剑术好啊,老师,别怕,我们周游列国去,我保护你!所以子路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充当着保镖的身份!
三、冉有说:我要去炒股
冉有看到大师兄这么率直,面对老师点名叫自己说,内心小犹豫了一下,而后讲:“我要去炒股!”冉有原话讲: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翻译一下就是这样:“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他们的礼乐教化,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修养更高的人来推行了。”
人才啊,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既表现出自己的谦虚谨慎,又表达出自己在经济上很有一套,我善于理财,炒得一手好股!
讲完之后,冉有小心地看了老师一眼,老师没点评。
不过冉有这点小心思,至圣先师怎么还不了解?后来孔子评价说: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孔子一眼就看穿了他:难道冉求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
其实冉有真是一个具有大才性质的人物啊。
冉有30岁时,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季康子派使者召冉有回国,任季氏宰,帮助季氏治田赋,聚敛财富,引起孔子的不满。冉有*事才能也是杠杠的,鲁哀公十一年(前年)齐国*队攻伐鲁国,季康子命冉求率领*队抵抗,齐*被打的溃不成*,落荒而逃。他对孔子比不是一味地顺从,具有改革精神。
冉有之勇,一旦身临战场,英勇善战不逊于子路。只是子路的勇表现更外放,冉有更为内敛。
四、公西华说:我要去当外交官
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公西华是个学霸,孔子评价他: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意思就是讲: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间的大事那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孔子认为公西华有大才,是学霸。
公西华说自己的理想是: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说我年轻啊,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的司仪。
简单说就是:我要去当外交官,我要去当大使,我要去祭师!
公西华不愧是学霸性质的人物,这话说得滴水不露,表达出对师兄们大材的认可,又表达出自己的资本:我年轻,我怕谁?我口才好,谁不服?我说死他!
公西赤确实有非常 的外交才能,他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五、曾皙说:我要去春游
四个弟子中,曾皙年纪 ,但却最为潇洒,卓尔不群。其他三位学长学弟聊人生聊得火热,他老兄在干嘛呢: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这位老兄竟然在弹琴:你们谈你们的,我弹我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课堂很宽松的啊!
而后这们老兄既不讲从*,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景: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意思是什么呢?曾皙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简单来讲就是:我去春游,和一伙人去玩玩水,吹吹风,唱唱歌。
没有想到这番春游的回答,孔子给了一个大大赞字: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子路们当即嚎叫道:苍天啊,大地啊,这是为什么啊?
是啊,这是为什么啊?春游是理想吗?
这扯淡的人生啊!
但春游确实是理想,你看和一伙人去玩玩水,吹吹风,唱唱歌,这情景多美好啊,我关系多融洽啊,这不就是孔子要达到的 大同世界的情景吗?
我服了,春游,原来有这样的深意。
同学们,春游去!实现大同世界的时候到了!
也许,曾皙年纪 ,也最能理解老师毕生追求的理想,所以,也能回答最到位吧。
这也或许和曾皙的性格有关,曾皙少了点名利之心,多了点隐士狂士的倾向:在鲁国大夫季武子死的时候,曾皙前往吊唁时,“倚其门而歌”,就被称为鲁之狂士。
这四位师兄弟排排坐,竟然不吃果果,也不谈妹子,不聊美食,而是谈理想:讲我要去打仗,我要去炒股,我要去当外交官,我要去春游。差距啊,同学们!
孔子说:你们说的都对!只是我也想去春游!
《论语》不愧为伟大的语录体著作,三言两语中就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子路的率直,曾皙的淡泊、冉有的*济才能、公西华的言辞才华全都一一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就连孔子,也写出他的和蔼可亲、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形象,试问还有哪部语录体著作能比得上?
注:以上图片来自网络,部分文字采用了网上相关文章材料
作者:邓桃芳广昌一中教师
编审:曾红英谢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