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辛、甘而温,阳也,无毒。善止肺咳,消痰唾稠粘,润肺,泻火邪,下气定喘,安心惊胆怯,去邪热,除烦燥,平肝明目。烧烟吸之,亦善止嗽,尤能止肺咳肝嗽。近人喜用紫菀,而不用款冬者,殊不可解。紫菀虽亦止久嗽,而味苦伤胃,不若款冬之味甘,清中有补也,余所以取款冬,而弃紫菀耳。
在《本经疏证》上讲:紫菀、款冬花,仲景书他处不用,独于肺痿上气咳嗽篇,射干麻黄汤中用之。射干麻黄汤,其实就是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而组成。紫菀、款冬虽然不是射干麻黄汤的主剂,然而却改变了整个药方的格局,都是以紫菀、款冬的缘故。
所以《千金翼方》、《外台秘要》都认为:“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则子此方亦不可不为要药矣。”不过款冬花和紫菀二者还是有区别,一则开结,使中焦之阴化血,一则吸阴下归,究之功力略同,而他们的不同点在《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有所提及。但凡吐脓血失音的人,以及风寒水气盛的人,一般不会用到款冬花,但是会用紫菀;款冬花一般都是同温剂、补剂一起使用,是它们的药性不同的缘故。
在《圣济总录》里有个款冬花汤:治疗暴发咳嗽,款冬花二两,桑根白皮(锉)、贝母(去心)、五味子、甘草(炙,锉)各半两,知母一分,杏仁(去皮尖,炒,研)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关于款冬花,还有一个小故事,话说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唐贞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等职。张籍早年家境贫寒,一生多病体弱。有一次他不幸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止,因无钱医病,病情日渐加重。此时他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忽然他想起曾经有位僧人对他说起一种叫款冬花的中药,治疗咳嗽特别有效。于是他就嘱家人采来款冬花,煎服数次后,病情果然大减,咳嗽也止住了。他高兴地写下了吟颂款冬花的诗: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人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此诗既是他对那次亲身经历的回忆,也是对款冬花的由衷赞美。
有些人疑惑款冬花,清中有补,是不是多用之以益肺、益肝、益心吗?
其实款冬花虽清中有补,但是也不要多用,因为款冬花补少而清多。中医讲款冬花入心则安心,入肝则明目,入肺则止咳,是它补的药性使然。然而款冬花入心,又泻心之火,多用则心火过衰,反不生胃(火生土)以健食矣;入肝,则又泻肝之气,多用则心火(木生火)过凋,反不能生心以定神矣。入肺,则又泻肺之气,多用则肾气过寒,反不能生脾以化物。是款冬花多用则伤,少用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