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方,是中医学习的必修之课。为了更好地掌握经方的应用,在《伤寒杂病论》原文的基础上,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教材至关重要。据李可自述,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左季云老先生的著作。在李可的早年中医实践中,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类方,他收获颇丰。左季云老先生在研究伤寒论时,采用了方类证的方法,这在古代伤寒学派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这种方法将性质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别的方子进行归纳,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相关方剂的应用。比如,当患者出现发热恶寒、脉浮紧的症状时,这通常被认为是“太阳”病的表现。此时,只要辨明症状符合“麻黄汤”的主证,便可使用“麻黄汤”进行治疗。左季云老先生在著作中关于“四逆汤”的论述尤其精妙,他指出此方可治疗24种疾病。这种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李可深受启发,也让他在年轻时就接受了左季云老先生的重要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左季云老先生所引用的观点源自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为后世研究经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左季云老先生对小青龙汤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他提出风寒夹水气浸渍胸中及肺胃间,导致发热干呕而咳等症状,而小青龙汤正是针对此病机的一剂温方。同时,他明确指出芍药应为赤芍,这一观点也为后来的经方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李可一直将左季云老先生的著作视为研究经方的基石,52年来反复研读,从中汲取智慧。这也印证了选对教材对于经方学习的重要性,不仅可以避免走弯路,还能为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有志于深入学习经方的中医学生和临床医生而言,左季云老先生的著作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教材。在经方的传承和研究中,后世往往偏离了医圣的原意,走入了务虚的歧途。相比之下,李可先生在研究经方时,却始终坚持返璞归真的态度,从最基础、最实在的地方入手。他重新审视了经方的剂量和用法,力求还原经方的真实面貌。以小青龙汤为例,李可先生指出原方中的麻黄、细辛、生半夏、五味子等药材的用量都非常惊人,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药材的用量却被大幅削减。李可先生认为,这种削减不仅违背了医圣的原意,还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因此,他提倡按照原方的剂量和用法来煎煮药材,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除了对经方的剂量和用法进行返璞归真的研究,李可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经方基础有效量的概念。他认为,要想让经方真正发挥治疗大病、解救危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用药的基础有效量。如果用药量低于这个基础有效量,那么治疗就可能无效,甚至会贻误病机。李可先生挖掘出的小青龙汤原方剂量,更是前所未闻。他用这种剂量治疗各种暴喘、肺心两衰、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取得了古今少有的疗效。这充分证明了经方基础有效量的重要性,也警醒世人要重视经方的用量问题,以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经方的破疑解惑
李可认为,读古人书,最忌死于句下。人人皆同,唯我独疑。书上写过,不如自己用过更踏实。只有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读伤寒尤当如此。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仅以小青龙汤中麻黄为例,他提出疑问数端:
①麻黄为什么要先煮去沫?
②现代人煮麻黄为什么见不到沫?
③麻黄为什么另煎?其服法又是什么?
④有人服了麻黄虽无汗却小便多,还须强发汗吗?
⑤有些服大量麻黄仍然不出汗怎么办?
⑥麻黄的最大量是多少?
⑦麻黄的副作用是什么?
⑧怎么防止麻黄暝眩反应?
⑨小青龙汤在“五或症”加减中,为什么4次去麻黄?
⑩小青龙虚化汤为什么可放手让麻黄解表利水?细辛、生半夏亦然。
经方的改良是指在保持原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其药物的毒性、副作用采取的有效措施。例如,小青龙汤中的麻黄可以通过另煎去沫或蝉衣反佐的方式来避免暝眩效应;生半夏不洗而加等量生姜可以避免刺喉之弊;细辛蜜炙可以避免呕恶的副作用。经方的变通则是指经方的加减,如张仲景在小青龙汤“五或症”的加减中,有4次是减去麻黄,说明其麻黄禁忌证比较多。而李可之小青龙虚化汤加味条文最多,相对麻黄禁忌证就比较少。如果加附子一四逆汤法驾驭小青龙汤,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则麻黄细辛可放手去解表利水;加茯苓成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另辟蹊径,淡渗利湿;加紫苑冬花,融入射干麻黄汤法,治咳而上气,喉间痰鸣等近10条。其中小青龙虚化汤减味法则有:减桂枝芍药,因李可常用麻附细通治外感,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化饮止咳,故用小青龙虚化汤时常减桂枝芍药;减麻黄,汗出表解或体虚欲脱,以破格救心汤和姜夏细味。经方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剂量突破,如经方麻黄最大量方如大青龙汤;二是容量突破,所谓“容量”,指复方多法而言。李可研制小青龙虚化汤,融四逆、麻附细、射干麻黄汤于一体。他还常把小青龙虚化汤与破格救心汤、乌头汤、附桂理中汤、阳和汤合用;三是毒量突破,所谓“毒量”,指经方的毒药剂量。如治食道癌之梗阻,生半夏用量;治肿瘤、运动神经元疾病,细辛用量;小青龙虚化汤之附子用大剂,更为人们所熟知的。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这是李可先生所言。现代医学在面对喘证等难题时,往往束手无策,而小青龙汤却能成为治喘的神奇良方。它不仅是治疗世界性疾病谱中疑难绝症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法宝,更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关于心、肺、肾等危重急症的关键。李可先生提醒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每一法、每一方,都不能轻易放过其中的深意。这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特别是在运用有毒药物以救治病患的过程中,医圣张仲景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老一辈的医家已经成功闯过了种种难关,现在需要年轻一代勇于实践,承担起传承医圣薪火的责任。在理法方药四大环节上,我们需要恢复并运用仲景的法度,努力发掘《伤寒杂病论》这一经典中的无尽宝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勇敢地肩负起中医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