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的医学长河中,古代医家对草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中,《伤寒论》这部医学巨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医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财富。据统计,在这本不朽的典籍中,芍药这一草药的应用竟高达三十余方,足以见得其在仲景医术中的重要地位。谈及芍药,不得不提《神农本草经》这部古老的草药学著作。其中言及芍药,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短短数语,却道出了芍药的多重功效。然而,有趣的是,这部古代药典并未对芍药进行赤芍、白芍的细致划分。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东汉末年,医学大师张仲景横空出世。他生于乱世,却心怀苍生,以医术济世。在他的笔下,芍药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他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后世学者却众说纷纭。赤芍,其色赤红,性烈而散,长于活血破瘀;白芍,其色洁白,性缓而和,擅长养血柔肝。两者虽同出一源,但功效却各有千秋。那么,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的芍药,究竟是哪一种呢?这不仅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更是对仲景医术的深入探究和解读。赤芍与白芍的分辨,自古便为医者所重视。追溯其源,可至宋代苏颂的《图经本草》,尽管原书已不可寻,但其引文中所提及的金芍药(白芍)与木芍药(赤芍)的区分,已为我们揭示了二者的初步特性。成无己更言:“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此言一出,便为后世医者所沿用。在《本草求真》中,对赤芍与白芍的描述更是细致入微:“赤芍与白芍,虽主治略同,却各有千秋。白芍如涓涓细流,有敛阴益营之力,宛如春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赤芍则如狂风骤雨,有散邪行血之意,恰似夏日的暴雨,迅猛而激烈。白芍能于土中泻木,如同农夫耕耘,细心而持久;赤芍则能于血中活滞,如同铁匠锤炼,刚烈而精准。”赤芍与白芍,皆入肝经,却如同孪生兄弟,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补一泻,一收一散,一潜一清。医者在使用时,必须如同细品名茶,明辨其味,方能发挥其最大的药效,造福苍生。《伤寒论》中对于芍药的应用,独具匠心。其中,除芍药甘草汤选用的是白芍药,其余均选用了赤芍药,尤其是那广为人知的桂枝汤,其芍药之选,便是赤芍药。这其中缘由,深谙医理者自能明了。首先,桂枝汤及其类似方剂,多用于太阳风证,即卫强营弱之症。《伤寒论》有云:“桂枝本为解肌。”意在解散肌表之阴邪,此时芍药便发挥其“通顺血脉,除血痹”的效用。虽名为治疗表虚证,但这“表虚”二字,实为与伤寒表实证相对而言。桂枝汤旨在祛邪,故选用赤芍,取其清、散、泻邪之性,而非白芍之潜、收、敛邪之力。再者,书中提及“微寒者去赤芍药”的告诫。《伤寒论》言:“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此处的微寒,实为脉微恶寒之症。陈修园云:“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己极。”赤芍药虽苦平,但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寒凉,如《太平御览》引吴普言其“李氏小寒”。这苦寒之性,易伤阳气,故在阳虚之时,需避其寒性。至于通行之宋本,虽无“去赤芍药”之明确记载,但仅言“今去芍药”,令人揣测当时版本之差异。今人认为赤芍与白芍入药、加工之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刮去粗皮,而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注明加工炮制之法,故应以赤芍药为是。尽管此说不以传统草芍药、木芍药之分法区别赤白芍,而以炮制加工为别,但其理亦值得一听。在古老的医学实践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应用一直备受瞩目。然而,一个微妙的细节往往被忽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使用白芍药,而是选择赤芍药来配伍。正如《伤寒九十论》中马亨道一案所记载,他春季患病,症状纷繁,如同桂枝证之描述。然而,时局动荡,药材匮乏,他亲自采摘芍药以自救。有医者质疑,此乃赤芍药,岂能入药?但马亨道坚持其理,再度饮用,最终病症得到缓解,微微汗出而愈。时至今日,我们仍沿用这一古方智慧。在治疗太阳中风证时,仲景桂枝汤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良药,而在其配方中,赤芍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白芍药就毫无用处。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病情与病人体质进行细致区分。若病症属实,病人身强体健,或有明显的热象,赤芍药自然是最佳选择;然而,若病情偏虚,病人长期缠绵病榻,体弱无力,热象不明显,白芍药则更显其温和之性,能够更好地调和体内阴阳,为病人带来宁静与康复。这种细致入微的用药之道,正是中医博大精深的体现。#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