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学习《伤寒论》时,面对条原文和其中首方剂有些迷茫,心想如何时才能掌握啊?后来读到刘渡舟先生《伤寒论十四讲》,其中说到《伤寒论》方可以归为几个大类,如“桂枝汤类”、“麻黄汤类”、“寒热错杂类”、“柴胡汤类”、“四逆汤类”等几个类别,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把《伤寒论》方剂这么来看待。提纲挈领,把握天地,通于方术,指日可待。后又学习到黄煌教授《中医十大类方》更是加强了对《伤寒论》类方的印象;再后来读到郑承濬等主编的《张仲景医学全集·方方族》,其中对于类方的论述更是详细而全面,把唐代至现代每个时期出现的类方罗列讲解。以历史为主线扩展开来的方式展示一种类方,对于方剂学变化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整体观,对于方剂的认识和学习十分有裨益。即使仅仅浏览一遍,心中所留之痕迹也可在某个时候花开果结,提点迷瘴。
由于每个类方数量不一,有的十分庞大,有的又清俗简洁。故此我在做介绍时,有的方剂点到为止,特殊的稍微展开,若求面面俱到,实则有“贪多务得”的弊端,试想人生有哪一件事是准备得十全十美再去完成的,少之又少,且行且看且学习,终有明时终有得。
—————————————————
?本篇将从以下11个桂枝汤类方分别展开,任何归类和排列都只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不可死板认为有一种归类是固定的,或许你可以把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归属于麻黄汤类或者少阴类方。
?第01首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汤各味药物剂量
?(记住这个剂量,加减变化时心中才有底。)对于桂枝汤论述,请参看之前文章:《张仲景苦口婆心地教你如何使用桂枝汤》,这里不多说。
第02首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到了二两共五两。《伤寒论》原文第条云:“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主治奔豚,(奔豚一般指奔豚气,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一种病证。由于气冲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气。)出自《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第八》其云:“病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为什么加桂枝就能治疗奔豚呢,来看刘渡舟先生解释:“且奔豚发作,皆因心阳虚于上,坐镇无权,下焦肾之阴邪得以上冲。”这就明白了,心阳不足,肾阴寒上冲故而奔豚,加桂枝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第03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白术三两茯苓三两大枣(擘)十二枚。利水通阳。
(《伤寒论》,原文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方位于“太阳病”之列,治疗太阳病桂枝为什么还要去掉?《伤寒论》中找答案。
第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8条中没有恶寒。
第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这里是“汗出”,第28条中是“无汗”。
总结来看,在《伤寒论》中,用“不恶寒,无汗”,提示没有太阳表证表现,就把桂枝去掉。
另外,茯苓和白术这两个药,《伤寒论》中多出可见。如“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当归芍药散。
在第28条中只根据“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三个症状便加茯苓、白术两味药。那么这两位药和这三个症状有必然联系吗?我们看《伤寒论》真武汤用法: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在“五苓散”中多出提到“小便不利”,于是小便不利和茯苓就产生了联系。
小结
一个是因为奔豚而用桂枝加桂枝,一个是无表证而桂枝去桂枝。那么有没有这么一个情况,既没有表证又有奔豚?这时候桂枝加还是去掉?在原文第条中若讨论的奔豚是因为温针令病人发汗,复感于寒而发作的,这里的寒是表证的寒,表证的寒可以导致奔豚的发生,故而用桂枝加桂汤治疗。
的确有无表证而又发生奔豚的情况,这时候的奔豚就不适合桂枝加桂汤了。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中,有“奔豚汤”和“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不同病因的奔豚病。
第04首
桂枝芍药汤(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卷四方。)桂枝陈皮甘草生姜白芍药温经通脉,理气止痛。寒气腹痛,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脉左关弦紧。寒邪入侵腹中,中阳受伤,脾胃运化失常,寒凝气滞,经脉运行受阻,故不通而痛。脾阳不振,腹部经脉失于温养,气血运行无力,故见腹痛绵绵;寒束于表,卫阳不固,故恶寒不热;中气不足,阳气难达四末,故手足多冷;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二便清利;其人面黄唇白,更是脾胃阳虚之象。故治宜温阳散寒,理气止痛。方用桂枝汤去大枣之壅滞,以通阳散寒,重用芍药以止腹痛,此桂枝加芍药汤之用法也;加陈皮理气和中。——录自《张仲景医学全集·方方族》第05首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切)三两?其中芍药加了三两,共六两。《伤寒论》第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其中说到“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来看《伤寒论》太阴病之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这就清楚了,加芍药是因为太阴腹痛。其实,更多时候用《伤寒论》就能解释《伤寒论》,其本身就存在一个自己说得通的逻辑。若自己都说不通自己,那么中医的逻辑多会被人指责没有逻辑,但这种逻辑绝不是“自圆其说”的逻辑。第06首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伤寒论》第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里芍药比桂枝多一两,多一两的芍药补营血不足,跟桂枝汤“调和营卫”的机理是符合的。什么是“调和营卫”?营卫的不和、营的不足、卫的不足等都包括其间。来看《医宗金鉴》对于本方的解释:“汗后身疼痛,是营卫虚而不和也,故以桂枝汤调和其营卫。倍生姜者,以脉沉迟、营中寒也;倍芍药者,以营不足血少故也;加人参者,补诸虚也。桂枝得人参,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人参得桂枝,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表虚身疼未有不愈者也。”小结芍药在太阴腹痛时加用,在营卫不和之营血不足时加用。第07首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促,一作纵),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在这里目前较为公认的解释是“去阴存阳”之说,因为脉促胸满是胸阳不振甚至亡失的表现,把桂枝汤中有酸苦阴柔之芍药去掉,以防止其阻碍胸阳的宣畅。在后面会说到,有两种情况是要去掉芍药的:一种是胸阳亡失的情况,另一种是胸中有水饮的情况。第08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伤寒论》第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这一条应和第21条连续起来。归纳起来就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促,一作纵),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也就是说,“脉促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若在脉促胸满的基础上伴有“微寒者”,则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里就提示“胸阳不振”有深浅的区别,胸阳不振得浅,去芍药就可以,凭借其中的桂枝、生姜就可以温阳;若微寒,则胸阳不振得严重些,桂枝、生姜恐怕力量是不够的,故而加了附子。(这里的“脉促胸满”中的满,应读作mèn,同“闷”。)第09首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伤寒论》第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金匮要略》:“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同样是“胸阳亡失”,故去掉芍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敛阳,加蜀漆以涤痰除邪。第10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 两附子(炮)一枚《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胸阳虚弱,水饮为犯,病在气分以桂枝汤治之,桂枝汤是太阳表虚证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太少两感方,可知其利水多从表、从汗而剂,若要从小便利水,大可加五苓散、真武汤等。刘渡舟先生用本方治疗“臌胀”初起,效果非常好。第首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去皮子,炙焦)一枚《金匮要略》云:“《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本文论述很少,只能从方来推断疾病。本方治疗肺痿,因是虚寒类型肺痿,故去芍药,加皂荚是因其有豁痰下气之功,故推断本方治疗肺脏虚寒,痰涎壅滞之肺痿。看类方的好处之一就是学习临床加减用药。————END————中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