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这三条条辨我放在一起的意思是,无非就是拿桂枝汤和麻黄汤(或越婢汤)去勾兑。看条文很容易云里雾里,我结合临床来讲就清楚了。
1,桂枝麻黄各半汤,本来是桂枝汤或者麻黄汤证,给病人发汗,发现病人汗没有出透,结果脸红扑扑,舌苔呈草莓舌的状态,显示热还憋在里面,皮肤又痒。医生会说是荨麻疹或者风疹。这时候用,效果就很好。
2,用桂枝汤之后,有时候有汗出,有时候汗不出来,有点发热的感觉,这时候桂枝汤里面加一点麻黄杏仁,微发汗。或者有的小孩看着就乖乖的,很文静,给一点麻黄杏仁,不用很多,提升一下活力;又或者是平常不运动的小孩,出汗很少,又是桂枝汤证,合上小剂量的麻黄汤。
3,病人脉微弱,偏偏无汗,发烧,怕冷,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石膏,病人状态又好,声音有力度,根本不是少阴证。这时候就用桂枝汤为主加点麻黄石膏去里热,病人舌苔伸出来应该是黄的,鼻涕反而可能是白的,呈现寒热都有的状态。
病人当然不会照着教科书来病。张仲景列举的这些情况我都碰到过,但是病人可能还是有其他很多奇特的地方,需要继续在这些加减的情况下加减。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一般不刺风池风府,参考一次晕针,兼论晕针的特别效果中提及的治法,不赘述。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舌苔黄,脉大,且渴,就是这个汤了。中暑。我在曹颖甫的医案会看到,那时候的人在酷暑下劳作,很容易得;现代碰不到,都送西医去抢救了。西医直接输液补充水分,可不会开白虎加人参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我没碰到过,在刘渡舟的医案中看到这个方子的病例。小便不利就用茯苓白术利小便,这是治法治则,伤寒论后面还会讲到。
----------------------------------------------
获取《中医的观念》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