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金匮要略》第五篇第七条)
尪,读wang,字面基本意思是跛,脊背骨骼弯曲的意思,尪羸为瘦弱之意。条文的症状是肢体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脚肿的象掉下来,自我感觉天旋地转,气短不足,胃中仿佛有东西想要呕吐出来。从句中可以看痰湿阻滞于中焦,并且上干于头目,下行于下肢,痰湿无处不到之意;肢体诸关节疼痛,为寒邪痹阻;身体瘦弱,为正气虚羸。因此需要逐四末寒湿之邪气,祛中焦之湿浊,用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防风、附子通行表里经隧,逐内外之寒邪,生姜、白术、防风、附子祛中焦、头足之湿邪,芍药、甘草、知母为滋阴生液,一为平衡其他温燥之性,二为滋阴化形,而充经隧。
前段时间,家乡一青年因周身关节疼痛索方,诉其自小易感冒,曾被雨淋,近两年以来,出现周身关节疼痛,身体屈伸可诱发关节疼痛,尤其膝关节疼痛较明显,天气变冷时则疼痛甚,怕风吹,上半身背部多小痤疮,抗O.41IU/Ml,血沉不高,因未见其面,全由其妹转述。想这种情况应为风寒湿邪侵袭入筋骨间,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6克,麻黄9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制附子15克,先服七付,水煎服。患者服药三付后反映,疼痛较前减轻,服药七付后,反应疼痛明显减轻,说下肢乏力,并说原来就乏力,嘱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60克,鸡血藤30克,再服三剂,三付药后,患者反应说天气变化时已经不痛,干活累的时候才会疼痛。遂嘱其再服五付,平常干活不要太过辛苦,日常可以适当做些慢跑之类的有氧运动,以增强肌肉的容量和力量。及至上月,笔者返乡时,见其母亲,述其在外务工,已经基本症状消失,准备去复查风湿指标云云。
后读《岳美中医案集》有记载,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淋雨后双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发热,数剂而愈,五年后淋雨,再次复发,症状非常接近于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中的症状,仍以数剂症状消失。
黄煌教授在其著作中,认为本方所治“关节疼痛往往程度较为剧烈,关节肿大也比较明显,常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和明显的灼热感,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热痹不同,临证时需辨识清楚”,认为在“出现关节肿痛较严重并伴有灼热,且全身表现虚寒而发热者即可以考虑使用本方”,也可用于“风湿热痹,但仅限于热痹初起,化热未甚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黄煌教授斯言诚是,临床当需注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