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桂枝干姜汤是通治半表半里厥阴证的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一部《伤寒论》为什么叫“伤寒”,医圣张仲景以伤寒为例,为我们讲述了寒邪这个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有其深刻意义的。现代人因过劳、嗜凉等因素,体质多偏于阳虚,阳虚易生寒湿,肿瘤病人更是如此。“阳化气,阴成形”,人体的肿瘤好比冰块,人要做的不是去捞冰块,而是应找到结冰的原因,要升高水温,化掉冰块,提升人体的阳气,祛除体内的寒湿,调好体质,病自然就去了。“大到癌症,小到感冒”,不论什么病,经方都能调治。

本文我们继续为大家解读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第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意思是说:伤寒五六日,汗后又下,此属误治,误治后表邪未解,传入少阳半表半里及阳明、太阴之里,证候多端,寒热错杂,属厥阴病。“头汗出”,条文云:“此为未解也”,方中有桂枝辛温宣散解表,或应有头痛、发热、恶风等症,皆为表邪未解之见证。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等,为少阳病见证;“口渴”、“心烦”、“头汗出”(传里之阳明邪热熏蒸上焦阳位亦可见头汗出),为阳明病见证。“渴”,原因有二:一是下后津伤而口渴;二是饮停中焦,中焦之阳不能化气生津,津液不能上承而口渴。

“小便不利”,原因有三:一是下后伤津而不利;二是水饮内停,三焦气机不畅,气化失常而不利;三是表邪未解,里不通透而不利。

“胸胁满微结”,需重点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下法伤里,些许虚寒水饮与少阳、阳明邪热互结阻滞,不过比较轻,远不似结胸之甚,故称“微结”,此寒热错杂之互结,有“痞满”之意。“痞”者,互结阻滞不通也,为太阴虚寒水饮与阳明等热邪互结,寒热错杂,阴阳不交,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故方中用干姜、牡蛎温中逐饮,散结除痞;二是应为“阳微结”,如《伤寒论》第条,条中症状“头汗出”“大便鞕”,指的就是“阳微结”——有阳明里实但不甚,向上熏蒸上焦而头汗出,下有大便干鞕而未过于结实,只“微结”而已。

此“阳微结”结于胸胁,故称“胸胁满微结”,也会有大便干,因误汗复下而伤及津液,热入阳明,上焦水热互结,故下焦亦可因津伤而便干,如大陷胸汤证,阳明热结上焦,下焦亦可见里实。

此外,还当明白“厥阴中风证”的概念,如《伤寒论》第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六经皆有中风,厥阴承阴交阳,厥阴中风证为半表半里之阴证,即厥阴病本证偏于表层的一些症状,既有少阳太阳中风的部分症状,也涵有三阴中风的些许症状。

如何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上所述,胸胁或心下满微结,上热下寒,往来寒热偏于寒多,或恶风寒而不热,或低热,心烦,口苦,或咽干口干,头晕目眩,耳鸣或耳聋,或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心下痞,或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汗出或但头汗出,手足不温或四肢厥冷,或心悸,头痛,身痛,咽痛,或鼻塞流涕,下利或大便干,舌质淡,或暗红,舌苔白或腻,脉沉弦。

需要提醒的是:上述症状无需全部具备,辨证关键着眼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偏于阴证的病证,才能据证用方,其它还需慎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z/216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