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里不同音“,颇感神奇和有趣的是,笔者在餐厅吃饭,经常会一句话被打饭的叔叔阿姨听出南阳口音。事实上这个例子就已经体现出了,我国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所掌握的基本语言都具有一定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方言”两个字上。所谓“方言”就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语言,简单的说就是生活区域不同,所说的语言或语腔、语调,都十分具有当地特色。
古城南阳,因其“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而得名。
东汉南阳人张衡(与仲圣同时代)的《南都赋》曰:“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
在《南都赋》里,既丽且康的南阳有崇山峻岭、激浪长河、山明水秀、宜人景色、珍宝矿藏、丛笼树木、走兽飞鸟、水族龙蛇、瓜芋菜蔬、山果香草、厨膳佳肴、各种美酒以及“献酬既交”的宴会、载歌载舞的“跋祭”、放马驰逐的田猎、多姿多采的游乐以及历史渊源、宫室旧庐、先朝遗风、皇家气魄,更叙人事变迁、德风功业,的确是一幅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姿的艺术长卷……
南阳其实是一个美丽的盆地,她南邻汉水,东依桐柏山,西靠八百里伏牛山、秦岭,有八条主干河流(丹江、白河、唐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潦河、赵河、楚河)纵横交织,水源颇为丰富,原生态湖泊、泽地随处可见……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是南阳人最理想的家园;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天然去雕饰也!
据资料记载:南阳早在五十万年前就有“南召猿人”生息繁衍,并且世世代代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地方语言——南阳方言。
医圣张仲景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熟谙南阳地方文化;《伤寒杂病论》中引用了不少南阳方言,给后世读《伤寒杂病论》的一些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仲圣常用的南阳方言举例如下:
1、哕(读yue音,去声调)
《伤寒论》宋版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金匮要略》17呕吐哕下利:
14.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2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2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黄帝内经》称呃逆为“哕”,认为是胃气上逆而发病。即《素问.宣明五气》中曰:“胃为气逆,为哕”。
古代文献将呕吐哕进行了区别:”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哕,就是干哕,无物有声谓之。”
其实南阳人说的哕颇为有趣:如,病患自述“俺老是干哕yue”,即吐之有声无物,俗称干恶心或干呕,这就是干哕的意思。
2、不中(读zhōng音,轻声调)
《伤寒论》宋版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不中(读zhōng音),即不行的意思,“中”即是“行”。
如:你中不中(行不行)啊?
回答:中啊(行啊)!
或不中啊(不行啊)!
或可中(可行)!
或老中(老行,次次都行)!
再不然就说:你真中(你真行)!
3、不沾(读zhan音,轻声调)
《金匮要略》14水气病:“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文中“不沾”也是南阳方言,表示不行(与不中意思相近)又表示不能,不可等。“水不沾流,”即为水不流,或水不能流,
如有人对你说:“你不沾”,或“你不沾闲”。
就是说你干什么都不行的意思!
4、不得(读dai音,扬声调)
《金匮要略》17呕吐哕下利:12、“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21妇人产后病: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不得,河南、南阳方言,意指不能、不让等(与不中、不沾意思相近)。
如南阳人家长对孩子说:“若你再不听话你就不得(dai)吃饭!”即不让吃饭;或指不能吃饭。
再如:“浑身不得(dai)劲儿”(浑身不舒服)等等。
“不中”、“不得”是河南人通用方言,“不沾”是南阳人特有方言。三者意思相似,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所指略有不同罢了。
5、不了了(读liǎoliǎo音)
《伤寒论》宋版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伤寒论》宋版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硬也。”
了了,是完了(liǎo)的“了”,指完毕,结束等。
不了了,即没有完结,没有结束等。
南阳人现在仍在说:“这事咱还不了(liǎo)。”
或:“你咋还没完没了呢?”
6、强几几
《伤寒论》宋版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宋版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金匮要略》2痉湿暍:11、“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几几”,读音查有“殊殊”、“团团”、“紧紧”等。
临床来说以上读音都可,只要知其所表达含义即可,也不必过于钻牛角尖。在南阳方言的地方文化中,其实“几几”读音就是“jiji”,南阳人一直作为口头语在运用,如轻微痛的,叫痛不几几(痛不拉几);,稍微痒的,叫痒不几几(痒不拉几)等等……
而“项背强几几”中“强”有两解,一种说法读qiang,是板硬强直之意。一种说法读jiang,是僵硬的意思。我们南阳方言:就是读作:强巴巴(qiangbaba)、就像痛巴巴、痒巴巴含意一样,有紧、拘急不舒服的意思,比如自述:患者胳膊麻木使不上劲儿,会说胳膊有点羌(强qiang),也有读jiang,如jiang强不拉几qiang强不拉几,都指某部位拘紧而不灵活。
其实这些方言不止南阳有,很多地方现在仍然在用;而且在河南大都如此,只不过有些是南阳特有方言罢了。
再谈一下《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些特有名词。
1、清浆水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清浆水是什么东西呢?千百年来,各大医家见仁见智,如:
药王孙思邈《千金翼》卷十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浆,嘉谟曰,酢也。”(嘉谟,宋人)。
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近代很多人也持这一观点,如《聂氏伤寒学》:“清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
清.程知《伤寒经注》:“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
除以上之外,还有人认为清浆水即南方少数民族常食用之“酸菜汤”……
仲圣所说的清浆水,实乃老百姓常用浆面之水,
南阳方言口音重,“浆”读作jiàng音,不读jiāng音,清浆水由小麦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并将面中丝筋抓揉而出,此水即为“清浆水”。其中的面筋粘性十足,过去当地农村小朋友经常在夏天时,将面筋固定于细长的棍或竹竿梢部,用来粘(捕捉)知了(蝉),颇为有趣!
小麦秋播冬育,春生夏收,秉四时之气,俗谓得土气最厚,乃五谷之首也,
其性味甘,凉。《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清热生津液,固津血,化气利水饮。
时方谓小麦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
仲圣在大病瘥后,劳复之时,取清浆水煎药恰到好处,真用心良苦也。
2、白饮
《伤寒论》宋版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其中“白饮”一物,历代医家注解如陈修园说:“白饮和服,亦即桂枝汤啜热粥之义也”。亦即和现今多解作是“白米饮,即米汤”一般无二,还有解释作:“人乳”!实际皆非,医圣张仲景的家乡是南阳,“白饮”,即系南阳人的一种饮食,又叫“白汤、饮汤”。(笔者就是土生土长的南阳人)自古南阳人喜食捞面条,就是将生面条加入白开水中煮熟后捞出,配菜和蒜泥食用;而煮面条之汤,即曰“白饮”,又称“白汤”,可养胃气、滋胃阴!
附:煮熟后刚捞出的面条,放进凉水中淬一下再捞出(当地人叫“拔凉儿”),是谓“冰面条”;淬面条的水叫做“冰面汤”,可解暑,止渴,去食积!
3、水鸡声
《金匮要略》7肺痿肺痈咳嗽上气: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成书年代已远,对仲景“水鸡”本意的考释历代医家见人见智,未有定论,归结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种解释。
一是“水鸡”即青蛙,“水鸡声”即蛙叫声。《金匮要略校注》言:“水鸡即田鸡,蛙也。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鸣声连连不绝,犹如水鸡之声。”《金匮要略诠释》亦言:“水鸡,即田鸡。水鸡声,是形容咳喘的痰鸣声连连不绝。
《金匮心释》指出“水鸡,就是田鸡,学名蛙。”《金匮要略三步释》亦指出“水鸡就是田鸡,俗称蛙。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鸣声连连不绝,好像田鸡的叫声。”
二是“水鸡”即野鸡或秧鸡,“水鸡声”即其叫声。《金匮要略语译》言:“水鸡即是秧鸡,鸣声连绵不绝,水鸡声是形容喉间痰鸣的声音。”《金匮要略指难》言:“水鸡,一名田鸡,川北称秧鸡,形容喉间痰鸣声喝喝不绝。”《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亦言:“水鸡二种,《本草》苏颂云鼋即今水鸡是也。又司马相如传颜注《庸渠》一名水鸡,即本草所谓登鸟也,此云水鸡,盖指鼋而言,取其鸣声连连不绝耳。”
其实条文里说的水鸡,该是古代儿童玩的一种陶制水哨子。以十二生肖中鸡的造型最为常见,南阳方言称之为“水鸡儿”,简称水鸡。
这个水哨子,大概从春秋时期就有,至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农村的儿童还都在玩儿,多为用泥巴烧制而成。在做好的陶制哨子里,装上少许清水,用口一吹,气流震动水液,就会发出“嘘律律律”的声音,像极了那个喉中痰鸣声。
古代重名的事和物有很多,大家不要纠结于这点,多了解一点古代文化以及方言,拓宽一下知识面,还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有助于理解条文,明白古人的形象比喻,理解了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的意思就行。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文虫君:南阳人氏,为了发扬、继承中医精粹,为国人健康保驾护航,重温中医经典,汲取灵感,提高临床诊疗水准,势在必行,师法岐黄,仲景更是一条必走的捷径!文虫作为仲景学子,寻根医圣故里,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等及经方医案学习为主,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旨在相互交流学习,每天积累,温故知新,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