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本体,一元四质,象数理气,
显藏者象,对待者数,主宰者理,
流行者气,阴阳合气,一气化三,
精炁与神,升降出入,气血津液,
四象更替,五行运转,六气分经,
七曜悬朗,九宫八风,十方圆融!
情通圣贤,意通圣贤,心通圣贤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道医一法医一术医
方证一气化一气运
真信真学真用真效真自在
4月27号马老师八大类方课程互动问题回答:1、马老师提到的用药法式,可以多讲讲吗?从哪里可以学这个内容?答:共有十个大的法式,历代中医经典中都有详尽的讲述,真有缘人得之!2、伤寒方如何考虑五运六气的因素结合选方?答:伤寒方与运气有密切关系,注解伤寒论前面全是运气图,是伤寒杂病论的基础及灵魂!4.杨才,请问老师使用什么样的辩证思维?谢谢!答: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思维模式。
5.KellyHuang黄丽请问小脑萎缩病人,走路步态不稳,也就是身体平衡难以控制,治疗思路是什么呢?答:最简单的思路是脑为髓之海。督脉损伤宜补髓,如:生髓育麟丹(又名百岁丹),地黄引子,十精丸等。6.蕴之,请教马老师:患者素体阴虚兼脾胃虚寒,不耐姜附之燥,该如何调理?谢谢!答:可试用千金肾虚寒方(又名大补丸)。7.三丰,请教马老师,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五行辨证)的区别和联系?伤寒和金匮的辨证思路有何差异,何时用伤寒法式,何时用金匮法式,两者如何取舍,区别与联系,谢谢!答;伤寒用六经辨证法(气立为主),金匮用脏腑辨证法(神机为主),五六相合病无遁形。那个合适用那个!大道至简,以简驭繁!8.Doc.zhang请问马老师,一感冒伴荨麻疹发作患者,鼻音严重,鼻塞,流浊涕,服用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泰诺效果不佳,现症见:鼻塞,流浊涕,稍有咳嗽,无发热,时发荨麻疹,既往有鼻炎病史,舌红(热),苔薄白,脉细弱〈阴血不足):。应该如何辨证,如何处方?答:例如此患者可诊断:鼻渊,选方;取渊汤。9.希望马老师可以多教教如何准确的临床辩证,以及每一个方的药物搭配加减思路。答:认真听课自然而然就会了。
10.马老师在柴胡汤里用了太子参,党参,白晒参,请问这些参在什么情况下分才用,都有啥区别。还有半夏的用量及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的区别。是否有半夏独大之说?答:太子参多用于小孩,党参多用于成人,生晒参多用于真虚人。半夏有生半夏清炙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我都用过,其实许多资料中都有。13.天道~诚济马老师好,想问一下桂枝茯苓丸条文中后面有一句“下血者,断后三月衄也”怎么理解?答: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14.天道~诚济马老师好,还有一个问题,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五行体质都有什么特征?您平时用什么做为鉴别要点?答:内经阴阴二十五种人有详解。五行有外五行与内五行之别。15.王红保定马老师您好,①小柴胡合五苓散时用黑柴胡,乌枣吗,乌枣和大红枣有何不同?②现在月经量少,卵巢早衰病人特别多,治疗思路,怎么调理?谢谢答:多用北柴胡,枣有许多种择其善者而选之。红为火色,黑为水色,自尽其意而用之。16.梁冬琳马老师您好,请问“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如何理解,何为生数,何为成数!
答;看《河洛精蕴》。17.病人脏无他病,但手脚汗出,而且从小就有这症状,这种人请问老师有什么辨治思路么?答:汗为心之液,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桂枝汤类方。18.Anne马老师说扎针女子先扎右边,后扎左边。是适用于所有情况吗?另外我艾灸阳陵泉,我是女的,我也是先艾灸右边,后艾灸左边吗?和左升右降什么关系?
答:混沌初开,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天左旋,地右转。乾道成男,坤道为女。天人相应,男先扎中再扎左最后扎右。女先扎中再扎右最后扎左!19.沙力马老师精通望诊,语音的课件中多次提到过什么部位发红、发青,有些地方能听懂,有些地方不知道指何部位。能否请马老师有时间的时候,讲一下面诊,最好配个图,帮助理解。谢谢!
答:请参考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生髓育麟丹:人参(六两)山茱萸(十两)熟地(一斤)桑椹(干者,一斤)鹿茸(一对)龟胶(八两)鱼鳔(四两)菟丝子(四两)山药(十两)当归(五两)麦冬(六两)北五味(三两)肉苁蓉(六两)人胞(二个)柏子仁(二两)枸杞子(八两)各为细末,蜜捣成丸。每日早晚时用白滚水送下五钱。服三月,精多且阳亦坚,安有不种子者哉。此方妙在纯用填精益髓之味,又无金石之犯,可以久服而无害,不特种子而得八元,兼可延龄而至百岁,即名为百岁丹,何不可者。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肾脏-肾虚实第二》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按地,小腹胀满,上抢胸痛引胁下,名曰肾虚寒。治肾气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言音混浊,阳气顿绝,方:生干地黄五升苁蓉白术巴戟天麦门冬茯苓甘草牛膝五味子杜仲各八两车前子干姜各五两上十二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人有无端鼻流清水者,久则流涕,又久则流黄浊之物,如脓如髓,腥臭不堪闻者,流至十年,而人死矣。此病得之饮酒太过,临风而卧,风入胆中,胆之酒毒,不能外泄,遂移其热于脑中。夫脑之窍通于鼻,而胆之气,何以通于脑,而酒之气何以入于胆耶?凡善饮酒者,胆气自旺,且多叫号,故酒先入胆,而胆不胜酒,即不及化酒,而火毒存于其中矣。夫胆属木,最恶者寒风也,外寒相侵,则内热愈甚。胆属阳,而头亦属阳,胆移热而上走于头,脑在头之中,头无可藏热之处,故遇穴而即入。况胆与脑原是相通,脑之穴大过于胆,遂乐于相安居之,而不肯还入于胆矣。迨居脑既久,而动极思迁,又寻窍而出,乃顺趋于鼻矣。火毒浅而涕清,火毒深而涕浊,愈久愈流而愈重,后则涕无可流,并脑髓而尽出,欲不死而不可得矣。治法治其脑可也,然治其脑,必仍治其胆者,探源之治也。方用取渊汤∶辛夷(二钱)当归(二两)柴胡(一钱)炒栀子(三钱)玄参(一两)贝母(一钱)水煎服。一剂涕减,再剂涕又减,三剂病全愈。盖辛夷最能入胆,引当归以补脑之气,引玄参以解脑之火,加柴胡、栀子以舒胆中之郁热,则胆不来助火,而自受补气之益也。然不去止鼻中之涕者,清脑中之火,益脑中之气,正所以止之也。盖鼻中原无涕,遏抑上游出涕之源,何必截下流之水乎。此治法之神耳。或疑当归过于多用,不知脑髓尽出,不大补则脑之气不生。辛夷耗散之物,非可常用也,故乘其引导,大用当归以补脑添精,不必日后之再用。倘后日减去辛夷,即重用当归无益矣。此用药先后之机,又不可不识也。人疑当归之不可多用者,不过嫌其性滑,有妨于脾耳,谁知脑髓直流之人,必髓不能化精者也,精不能化,则精必少,精少则不能分布于大肠,必有干燥之苦,然则用当归以润之,正其所喜,何虑之有。
附录
补益良方十精丸
十精丸,又名保真丸,出自《元和纪用经》,方由菟丝子(人精)、甘菊花(目精)、五加皮(草精)、柏子仁(本精)、白术(日精)、人参(药精)、石斛(山精)、鹿茸(血精)、巴戟天(天精)、肉苁蓉(地精)各等量组成,炼蜜为丸,每次9~12克,每日2次,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有温平补益、大补虚冷、接引真气之功,适用于各种虚损劳伤。
菟丝子: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益脾止泄、安胎固冲之功,早在《本经》即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久服明目,轻身延年”。《本草纲目》方其“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本草汇言》言其“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
菊花: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对外感风热,其效甚佳,对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言其“除风热,益肝补阴,治诸风头目”。《本经》言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刺五加:又名五加皮,有祛风湿、壮筋骨、补肝肾、利小水之功,为祛风湿,疗痹痛,壮筋骨,起萎弱要药,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尤适用于老年人及久病体虚者,《名医别录》言其“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本草纲目》言“五加治风湿萎痹,壮筋骨,其功良深”。
柏子仁: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阴虚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结等。柏子仁在《本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材,言其“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白术: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逢原》言“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用则有和中益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别录》言其“暖胃消谷”。
人参:是比较珍贵的补气药,有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人参甘温,为大补元气之要药,因而有抢救虚脱之功,用于气虚欲脱之症。《本草纲目》言其“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痰疟,滑泄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萎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石斛:有益胃生津,养阴清热之功,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缺乏,口干舌燥,心烦口渴,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不振,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或光剥无苔等症状时,以石斛最为适宜,其可清中有补,补中兼清。《本经》言其“强阴,久服厚肠胃”。
鹿茸:古代医家认为,鹿之精气全在于角,鹿茸为角之嫩芽,气全而未发泄,故补阳益血之功最胜,为冬令进补之佳品。鹿茸可补肾益髓,壮阳健骨,治疗肾阳不足,精髓亏损所致的男子虚劳精衰、精血两虚、腰膝酸痛、畏寒乏力、筋弱神疲、滑精阳萎、眩晕耳鸣、遗尿尿频、小儿发育不良及妇女崩漏带下等。《本经逢原》言其“扶阳固阴,非它草木可比。”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鹿茸含卵磷脂、性激素、各种维生素、白蛋白、氨基酸及矿物质等成份,可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心脏功能。临床应用鹿茸能增强机体活力、消除疲劳、改善食欲和睡眠,可使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者脉搏充盈,血压升高,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更为明显。鹿茸尚能促进创伤、骨折和溃疡的愈合,还能促进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增生。
巴戟天: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之功。《本经》言其“主阴萎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本草备要》言其“补肾益精……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因而对肾虚阳萎、遗精早泄、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筋骨萎软、行步艰难等症有明显疗效。
肉苁蓉:入食、入药皆为佳品,为“沙漠人参”,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之功,早在《本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言其“味甘微温,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久服轻身”。《本草汇言》言“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对脾肾阳虚,中阳不振,下元虚冷,脘腹冷痛,阳萎早泄,遗精遗尿,阳虚冷秘等有明显疗效。
由此可知,十精丸诸药均有补虚益损之功,因而对各种虚损性疾病效果较好。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年第期。转自岐黄民间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