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之名,意殷恳至
如果说补气药之首是黄芪,那么补血药之首就是当归。当归,含有当其实而归的意思。有人认为“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考证“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意相同。
相声大师侯宝林段子
侯宝林老先生的一段相声里说过一个四句的中药谜语:
“堪堪来到五月中,家人买纸糊窗棱,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封书信半字空。”
“堪堪来到五月中”,指的是半夏,因为此时正好是夏天过了一半的时候。“家人买纸糊窗棱”指的是指防风,“丈夫出门三年整”指的是当归,而“一封书信半字空”指的则是白芷。
原来民间有一个“采药丈夫出门三年,妻子相思成病,归来以当归疗之而愈”的故事。
“文无”之名何解?
“当归”殷切恳至之名已是意蕴无穷,可它却有另一个令人不解的名字——文无。崔豹《古今注》说“古人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芍药一名将离”,意思是古代人离别时用芍药花作为惜别之物,而思念远方亲人时,往往相寄当归以期归来。
据说,这来源于三国时期蜀国姜维、吴国太史慈等有关故事。
故事一解
三国时期,司马昭派遣大将钟会、邓艾进攻蜀国,蜀主刘禅荒淫昏庸,开门投降。这可苦了坚守剑阁的姜维,欲降不愿,欲战不能,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假降钟会,待后视机利用钟、邓及司马昭三者之间的矛盾,策反钟会,重振蜀汉。
还在姜维坚守剑阁时,姜维的母亲就被司马昭派人抓去了。当姜母听说儿子不思以身殉国,反而率兵投敌时,气得大骂“逆子无德”,并写了一封斥责姜维不忠不孝不义的信,偷偷叫人送给姜维。当姜维看到母谕后,心中忐忑不安,心想照实话对老母说明吧,难免泄露天机,坏了大事,枉费一番苦心,不对老母说吧,又不忍老母为此而伤心。姜维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一个绝妙方法,利用祖国绚丽多彩富有文学性的中药名,以寄托自己的抱负。于是,他拣了两包中药,一包是远志,一包是当归,托送信人带回去给老母。真是知儿莫若母,姜母一看,心领神会,完全理解了儿子的用意:虽然理当归来尽孝,无奈曹魏窃命汉室,无以为家,因此立志振兴蜀汉;如今“忠孝不能两全”,绝不敢违逆母亲大人从小教导的精忠报国大义。为了能使姜维毫无牵挂,一心救国,老母亲竟然撞墙而死了。
你看,虽然没有一纸书文言语相寄,母子却能灵犀相通,当归不是具备了“文无”的作用了吗?
故事二解
曹操曾以当归招太史慈。我们看看《吴书四·太史慈传》记载: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猨臂善射,弦不虚发……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盘,遂委南方之事。
这史书里说的“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就是说所寄之物只有当归,没有书文。其实“当归”即是想道之事。可见“文无”作为当归的别名,确实是妥帖不过了。
话不絮烦,为使读者尽快进入下面当归的正式学习,这里单单提及一点:最经典的当归名方就是补血的“四物汤”,最经典的补气名方就是“四君子汤”;九芝堂驴胶补血颗粒就是从此二方化裁,气血双补的名牌产品。
当归(植物药)
01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于甘肃东南部岷县(秦州),产量多,质量好;其次陕西、四川、云南等地也有栽培。切薄片,生用或酒炙用。
02
驴胶补血颗粒、乌鸡白凤丸等。
03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04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05
本品甘辛温润,味甘能补,为补血之圣药,用于血虚诸证。味辛能行,可活血止痛,其温润之性,可散寒,既可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又可用于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等。当归补血而兼行血,血虚与血瘀皆宜,但尤宜于血虚而兼瘀滞疼痛者。当归既补血,又质润,故善治血虚肠燥便秘。
06
1.用于血虚诸证。本品甘温质润,为补血之圣药,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各种证候,如面色萎黄,眩晕心悸等,常与熟地黄、白芍等同用。若气血两虚者,常与黄芪、人参等同用。
2.用于血虚或血虚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证。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为妇科要药,常与补血调经药同用。若兼气虚者,常配人参、黄芪;若兼气滞血瘀者,常配香附、桃仁、红花;若血虚寒凝者,常配肉桂、艾叶;若兼血热者,常配赤芍、丹皮。
3.用于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当归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随证配伍应用。治虚寒腹痛,常与桂枝、白芍等同用;治血痢腹痛,常与黄芩、黄连、木香等同用;治跌扑损伤,常与乳香、没药等同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羌活、桂枝、秦艽等同用。
4.用于痈疽疮疡。疮疡初期,常与金银花、连翘、穿山甲等同用,以消肿止痛;痈疽溃后,气血亏虚,常与人参、黄芪、熟地黄等同用;以补血生肌。
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常与火麻仁、肉苁蓉等同用。
07
湿盛中满,大便溏泄者禁用。
相关
推荐
向上滑动阅览
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期(地黄)为什么叫它“地髓”?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2期(熟地黄)“张熟地”指的是谁?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3期(山茱萸)谁是六味地黄丸的骨鲠之臣?谁是“救脱 要药”?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4期(吴茱萸)重阳节插茱萸,是“吴茱萸”还是“山茱萸”?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5期(山药)世间有此物,皇帝何嚣狂?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6期(牡丹皮)武则天冲冠一怒为哪般?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7期(茯苓)你会区分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吗?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8期(泽泻)范仲淹为什么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9期(阿胶)“阿胶止黄河之浊”啥意思?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0期(黄芪)没有它,不信中医的胡适几乎坐以待毙!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1期(党参)它原来是人参吗?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2期(明党参)“留得青山在”,它已是濒危物种!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3期(人参)俗如棒槌,雅如状元,人参“何求”?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4期(丹参)三伏天穿棉大衣的人有救吗?芝味本草——“健康中国”科普系列第15期(苦参)比哑巴更说不出的味道!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