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抓主证rdquo,用经

导读:“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程度,是否有用地捉住主证,是权衡一个临床大夫辨证程度凹凸的法式。这日就随着刘渡舟教师研习“抓主证”,分清主、兼、变、羼杂四个条理。

在近六十年的临床练习中,刘渡舟熏陶归纳出一条特别贵重的诊疗阅历,即临床辨证必定要抓主证,尤为是袭用经方时,捉住主证更是获取最好疗效的关键。

他指出,《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巨著,它归纳了六经病证的根本规律,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关于每一经病证以及每一个方证都厘定出了主证、兼证、变证及羼杂证的条理,为切确地袭用辨证论治供应了需求的前提。

在这一辨证条理中,应当说抓主证是最重大的。主证是纲,纲举则目张,随之而兼证、变证、羼杂证等也就能够水到渠成。

01

甚么是主证?

刘渡舟熏陶觉得:“主证是指决意全面而占主宰身分的证候。”

如以六经病证而言,太阳病的主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于是,在外感疾病中,凡见上述病证时,皆属太阳病范畴,诊疗咸宜以发汗法为主。

如以方证而言,桂枝汤证的主证是“汗出而恶风”。

临床上凡见以汗出恶风为主者,不管外感或内伤,皆可用桂枝汤诊疗。

昔人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于是,抓主证是辨证中最为主要之举,切不行掉以轻心。

在临床上,病人的主诉应当说与主证相关,但在某些时辰,病人的主诉却不必定与辨证所需的主证有直接相干。

要是咱们盲目地信从病人的主诉而不停止去芜存菁加以解析,就有或许将咱们的辨证思绪引入枝节上的邪途,而不能捉住关键的主证。

刘渡舟熏陶觉得,临床辨证,必需经详尽致而认果然探望探索,去粗取精,尔后才气捉住主证,才气进一步认请兼证和变证的条理;同时,一旦捉住主证,必定急迫抓不放,才会显示出其理论袭用的价格。

至于兼证,则必需在主证设立以后去发觉它。由于兼证是附于主证而形成,但又增加了主证症候之不全。

凡在主证底子上而又涌现新的症候,就叫做兼证。

举例而言,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的主证,若又涌现气喘,或项背强几几等症,即是桂枝汤证的兼证。兼证与主证起到了互相为用,相收获彰的结果。

兼证的最大特征即是它与主证在病机上有着干丝万缕的关连,于是离不开主证病发的范畴。

要是只抓主证而不顾兼证,就难以做到随证应变,也就不能凭借兼证的涌现而准时制定有用的治法。

于是,主证反响了疾病之常,兼证则反响了疾病之变。能做到知常达变,方可尽辨证之能事。

02

《伤寒论》中约有1/3的体例是阐明“变证”的。变证是指通过大夫误治后而产生的另一种病证。

比如,太阳病当发汗而没有发汗,而反滥用了或吐、或下、或火、或水等治法,或虽发汗但又不及或太甚。

由于诊疗上的过失而使原有的主证不复存在,进而变生出其余病证。

关于误治而至的应证,刘渡舟熏陶强调应从辨证的轨则起程,把着眼点放在辨变证之上,要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模范,而不用执著于误治的样式和流程。

如此,才气够跳出伤寒的条条框框而抵达论治杂病的宗旨。

羼杂证的形成波及到多方面的要素。

比方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的厚薄、性其它男女、年数的老幼、寓居的南北、病发的前后等要素都能致使羼杂证,于是就涌现了外感邪气虽同,但详细病发则异的理论状况。

于是,不光要在邪气上求起源,还必需求从个人差别是上找凭借。

比方小青龙汤证有外寒而内夹“心下有水气”;小建中汤证先内虚尔后外感寒邪等。

羼杂证的涌现,使得新病与宿病,标病与本病,表病与里病等互相交错堆叠,而使证情的变动更为繁杂。

03

在《伤寒论》辨证论治的轨则指示下,刘渡舟熏陶提议了辨证要分清主、兼、变、羼杂四个条理,确凿契合临床袭用经方的理论需求。

而四者当中,尤为以抓主证最为重大。为了阐述抓主证而用经方的理论意义,现以刘渡舟熏陶所治临床案例加以阐述。

例一:桂枝汤证

李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烧汗出曾经1年多,天天爆发2~3次,饮食及大、小便根本平常。他医曾按阴虚性发烧诊疗,服药二十多剂失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

《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烧自汗岀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那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12枚,炙甘草5g,二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岀而愈。

例二:栀子豉汤证

王某,男,28岁。

病证始于外感,数日以后,患者自发心中极端烦郁,成天坐卧担心,懊憹难眠,迂回反侧。家人走近与之攀谈则挥手斥去,喜茕居而沉默,举家人为之惶惑担心。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

这类状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

生山栀9g,淡豆豉9g。

服药后未几,病民心中烦乱反而加倍严峻,接着气机涌逆而做吐逆,伴有满身汗出。家人唯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咨询,被告诉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表象,阐述其病将愈,不用恐慌,果如所言。

例三:桂枝人参汤证

陈某,女,19岁。

外感风寒已4~5天,头身尽痛,发烧恶寒,大便做泻,逐日4~5次,腹中绵绵做痛,曾服藿香浩气散失效。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

此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下利,内外不解,当用桂枝人参汤主之。

党参10g,干姜10g,白术10g,炙甘草6g,桂枝12g。

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分温三服,两剂而愈。

例四:四逆加人参汤证

曹某,年在花甲除外,其子扶掖来诊,患者整天精力委靡不振,昏沉嗜睡,梦其先祖老辈亡人,仍着当年衣装迎其同归,自发得阳寿已尽,言讫而泪下。诊其脉沉弱无力,舌胖而苔白。

此阳光不振而群阴用事,故但欲寐而梦见鬼状,属少阴阳虚证,病情虽危,急温犹可活之。

附子15g,干姜6g,炙甘草9g,人参9g。

服药三剂后,精力渐增,寝息安好,不再梦见从前旧交。后改用桂附八味丸与补中益气汤瓜代服至二十余剂,渐至全愈。

例五:猪苓汤证

崔某,女,35岁。

产后患下利,前医做脾虚论治,曾服不少补脾药而失效。证见下利而口渴,舌绛而苔薄黄,脉沉略滑。初觉得厥阴下利,投白头翁汤不效。

细询后,知有夜寐欠安,咳嗽,下肢浮肿及小便不利等症,于是恍然悟岀属猪苓汤证。

猪苓10g,茯苓10g,泽泻10g,滑石10g,阿胶10g。

连服五剂后,小便畅利,泻肚随止,其余各症亦消。

从上述各治案能够看出,抓不住主证,则诊疗失效;捉住了主证,则效如桴鼓。

但是,临床上抓主证亦非轻易之事,时常要几经坎坷,了解再了解,才气捉住它。

于是,“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程度,是否有用地捉住主证,是权衡一个临床大夫辨证程度凹凸的法式。

怎样培植抓主证的技能?

刘渡舟教投觉得,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识清,进而增进抓主证的效应;

第二要屡次朗诵《伤寒论》原文,将各方证的主证熟记于心中,临床上才气快速反响而轻车熟路;

第三还要自创昔人的医案与治验材料,以加深强化对方证相干的了解。

如此,才气在临床上持续提升抓主证的程度。

注:详细诊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龙致贤主编,群众卫生出书社出书,.8。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z/295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